绥化学院学报
    主页 > 综合新闻 >

敦煌莫高窟建筑艺术的美学特征

张艳方

敦煌莫高窟建筑艺术的美学特征

石窟建筑是中国寺庙建筑的一种形式。“石窟是一种由石材、石质所建造起来的‘窟’。中国佛教石窟寺的建造观念,来自古印度的石窟寺”[1](P232)。但中国的石窟寺建筑艺术与印度的相比,具有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一、莫高窟建筑艺术空间上的美学特征

建筑空间一般是由有一定的立柱、墙体、门窗与屋顶等围合而成的内部空间,一定建筑物影响所及的外部空间和处于建筑的内、外部空间的模糊空间这三个空间组成。“还有‘第四度空间’的说法。这是指建筑的时间因素,即建筑的时间存在,建筑作为空间造型,是在一定时间中存在的;同时又指建筑空间意象被欣赏、‘阅读’过程的时间属性,即布鲁诺塞维所谓‘人可以进入其中并在行进中来感受它的效果’的时间性”[1](P13)。

一般单体建筑所具有的台基、屋身、屋顶这三部分的组合对于石窟寺建筑并不适用。石窟寺建筑的窟型所提供的有限内部空间,基本上不存在空间本身的比例设置、节奏、黄金分割、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对称与均衡等。石窟寺建筑的功能是提供场所空间和窟内壁画。而在敦煌莫高窟中,其窟内为礼拜的场所,也是观像的空间,部分窟前有殿堂建筑。因此,莫高窟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其内部空间上,也体现在“第四度空间”上。这就使礼拜的人在石窟的空间的流动中伴随着时间的进程,使本来静止的石窟空间具有了流动的特性,使石窟建筑体现出了时、空合一的“流动”的美。因为石窟寺建筑的主要空间

为内部空间,只有窟前有殿堂建筑的一部分窟具有外部空间。在石窟寺建筑中不存在模糊空间。所以,笔者在此文主要叙述莫高窟建筑艺术内部空间和“第四度空间”的美学特征。

二、莫高窟建筑艺术时间上的美学特征

依鸣沙山山崖而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规模最大、持

续时间最长的古代石窟。当你站在莫高窟的前面,看那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石窟,你内心会涌起一种深沉的历史感,那是时间的悠远给你的美感,时间的力量让石窟建筑艺术具有一种时间之美。莫高窟积沙结构的地质较为坚硬,洞窟形制既参考了印度建窟的形制,又结合当地的地质特点,演变成为中心塔柱式的敦煌形式。

敦煌莫高窟早期石窟以中心塔柱式窟最为典型,这种窟形是对塔庙形佛寺的模仿,是在西域形成并传入敦煌的,也是北朝时期敦煌的主要窟形。中心柱窟是因洞窟主室内设有一塔形柱而得名。这类窟是莫高窟北朝洞窟的典型形制,流行于北魏、西魏和西周,在隋唐时代个别出现。基本形制的特点是:平面为长方形,分为前后两部分空间,中心柱位于后半部,并且直通窟顶,在其上面开龛;前部为“人字披”顶,也有平顶者或其他者,后部为平顶。前部有“人字披”屋顶,横梁两端有木质斗拱承托,是模仿中原木构建筑;后部平顶。

这种窟中的中心塔柱,把全窟分成前后两个空间。这种形式体现了石窟建筑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实用性的特点。前部是

*[收稿日期]2010-04-21

**[作者简介]张艳方(1982-),女,河南开封人,兰州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研究、文学

Journal of Suihu a University

Oct .2010

***第30卷第5期

绥化学院学报2010年10月

要:文章主要论述了敦煌莫高窟的主要洞窟形制,并从中分析出莫高窟建筑艺术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莫高窟;建筑艺术;美感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99(2010)05-0147-02

(兰州大学文学院

甘肃兰州)

供信佛“礼拜”的殿堂式的空间;后部的供“绕行”的甬道式空间,是专门为佛教徒绕塔观像而设的。在这种窟形的主室前半部的宽敞空间的南北两壁,绘制有大量的说法图和千佛像,使整个墙面整体对称,让人感觉到稳定。

这种窟中建有一似塔形建筑的中心柱,使得窟内变得更具有空间立体感和神秘性,多变的方位使得洞窟内佛教的宗教意义加强,也让人体会到了宗教的幽深的、神秘的、飘渺的美,营造了神秘、幽深的意境。因此这种窟形最能集中体现洞窟观像、礼拜的功能与造窟意义。

这种窟也最能体现出洞窟建筑艺术所具有的“第四度空间”。当人们进入洞窟中,对洞窟内部形态的视觉把握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在行动中进行的。前后两个富有变化的空间对人们在窟中的时间的延续将起显著的作用,这就延宕了现代去参观的人们在窟中欣赏壁画和佛像的时间,从而激起人们内心中更强的审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