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学院学报
    主页 > 综合新闻 >

《周礼》兴衰——古代礼仪文化的“渊薮”,成

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侯之功。
展现了鲁国接受海滨诸国朝觐的盛况,诸国来拜不仅由于最初鲁国军事力量的强大,更是因为这里“鲁道”周礼的所在地,但是“礼乐制度”兴盛于此,也衰败于此。

周武王灭掉商朝后不久便去世,其子周成王年少,由武王的四弟周公旦摄政。武王的三弟管叔鲜、五弟蔡叔度对此事感到十分不满,因此与帝辛(商纣王)之子武庚一同在商朝故地发动叛乱,东部地区一些原本亲附商朝的方国以及东夷族也纷纷响应。

在这些反叛的方国、部族之中,位于今天曲阜一带的奄国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后来周公旦(即周公)率军东征,平定叛乱,灭掉了奄国,周成王把奄国故地封给周公的长子伯禽,建立鲁国。

伯禽到达自己的封国之后,以曲阜作为都城,在安抚商朝遗民的同时逐渐推行周人的制度,伯禽还曾经亲自率军讨伐不服周朝的徐国和淮夷,巩固了周王室在淮泗流域的势力。从此以后许多东夷小国都臣服于鲁国,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春秋时期,那么如何让拥有众多人民的国家在一种和谐有序的制度中发展呢?

周公去世后,周成王为表彰周公的功德,赐予伯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资格。鲁国因此在立国之初就奠定了丰厚的周文化基础,而后来至礼坏乐崩的时代,鲁国则成了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之为“周礼尽在鲁矣”。

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

周代礼制完整地讲应称之为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
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制度运行的形式和保障。

周礼目的是以周人的标准来规范各族和各代礼乐内容,并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统治阶级中去;其意义在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加强周人血亲联系和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其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周礼维护了西周时期的宗法制,而宗法制的核心则是嫡长子继承制。鲁国秉承周礼,本来应该遵守嫡长子继承制,但出于种种原因,鲁国早期的君位传承十分怪异:
并不是单一的父子相传,而是传一次子,传一次弟;再传一次子,再传一次弟。这种“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交替出现的情况被称为“一继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