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闻“点睛” 为报纸“把脉”——读沈清良新
这是一部新闻的评论与评论中的新闻文集。作者沈清良身为《绥化日报》总编辑、高级记者,在工作中写了500余篇评报手记,这不但是作者对新闻事业的执着奉献,也是一位报人坚持政治家办报的不懈探索和实践,现在结集出版,可喜可贺。
本书340篇评报手记,是作者从大量的评报手记中选取的部分篇章,共分16个方面,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关于政治家办报、新闻导向、新闻创新等感悟探索,又有对于一篇新闻作品、一块版面、一则标题、一幅照片等的具体评点。很多评点有理论性、思想性、创新性,这对于提升市级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办一份党和人民都满意的报纸,无疑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何提高市级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一直是沈清良在评报中把握的重点。2005年5月2日,他在评报中提出要把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统一起来,宣传价值只有符合新闻价值,报道才有生命力。他认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多是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这类报道的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都比较高,但是一些记者习惯于浮在上面,不深入实际采访,从文件到文件,从材料到材料,从讲话到讲话,机械地照抄照搬,使新闻价值被淹没了,宣传价值也得不到很好体现。他认为,我们不能只记住了“守土有责”、“服务服从”,却忽略了“办好办活”,以致影响了舆论引导水平。为此,他提出了将党委中心工作宣传报道新闻化,在政务报道中注意报信息,政策类宣传报道提升内容感染力等要求,使《绥化日报》舆论引导水平不断提升。2005年10月25日,《绥化日报》头版头题发表了《让寒冷的冬季屋更暖——李永峰发明节能保温环保房》的消息,作为总编辑,他敏锐地感到这是一篇主题重大的报道。他在当天的评报手记上写道:“这篇报道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具体体现。要进一步加大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报道力度,把它当成一件大事突出出来,形成强势,成为一个阶段的舆论中心。”2006年9月26日,他在《绥化日报》关于望奎县构建节约型农业体系的报道上评道:要把节约、生态、可持续发展作为党报的宣传价值取向,并要突出抓好三个转变:“一是从宣传经济发展的GDP往宣传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转变。二是从宣传致富典型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转变。三是从报道工作往关注民生上转变。”这些观点,现在看起来,仍然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也充分体现了一个总编辑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新闻是报纸的立身之本。新闻创新是沈清良在评报中十分关注的问题。他在2005年12月16日的评报手记中写道:“新闻是发现的艺术。新闻创新是由新闻的客观属性决定的。”他提出新闻内容创新主要是拓宽报道领域,延伸报道领域,开拓报道领域。新闻形式创新就是要打破消息、通讯、言论老三样,多发一些现场新闻、体验新闻、事件新闻、进行式新闻、分析性新闻等。新闻角度创新就是要转换报道视角,要选择读者关注的权威信息,选择社会的热点话题,选择党委、政府的政策亮点,选择社会生活中的新鲜事物。新闻语言创新就是要多用群众的鲜活语言,多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成语、谚语等,多用一些有文学色彩、情感色彩的语言。2006年7月11日,他又在评报中提出新闻的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新鲜的才是精彩的,精彩的才是有魅力的!他在评报中还提出新闻是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要抓“独家新闻”,会议报道要突出新闻的价值含量,要重视报纸的信息属性等,这些精辟的点评,对于解决市级党报存在的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2005年4月20日,沈清良在评报中就提出了照片应成为报纸的视觉中心,以后他多年来为此大力进行倡导,使《绥化日报》在新闻宣传中做到了图文并茂,这与他始终重视新闻照片的作用是分不开的。他认为,视觉冲击力强的新闻照片,已不再是报纸媒体的点缀,文字的配角,而是现代报纸的“标题”,是最抢眼、最被广大读者看好的视觉中心。让新闻照片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震撼力,是提高党报舆论引导水平、提升报纸竞争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客观要求,也是满足广大读者愿望和要求的具体体现。为此,2004年11月5日,他在评报中要求摄影记者求新在时时刻刻,创新于点点滴滴。要出精品,抢瞬间,沉下去、提素质。他送摄影记者三句话:“摄影记者的脚步永远在路上;摄影记者的身影永远在现场;摄影记者的位置永远在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