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学院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绥化学院“和合”校园文化建设探索

一、绥化学院“和合”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其在规章制度、行为方式、器物设施中体现的特定的人文精神。校园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萌芽、成长,可以说时代环境是催生校园文化的丰厚土壤,任何校园文化的孕育都离不开社会的大背景、大环境。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社会和谐、科学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社会大环境要求一种合作、和谐、服务为特点的主流意识形态与之适应。绥化学院“和合”文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孕育产生的。它由四部分组成: (一)以 “和合”精神文化统摄校园文化之神。“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和、合二字最早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唇的合拢。春秋时期,和合二字联用并举,构成“和合”范畴。《国语·郑语》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意思是说商契能把五教加以和合,使百姓安身立命。《史记·循吏列传》:“施教导民,上下和合。”《韩诗外传》:“天施地化,阴阳和合。”《岭外代答·茅卜》:“其卦甚吉,百事欢欣和合。”可见“和合”二字诠释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内心的和谐,具有和睦、汇合、吉利的意思,其核心就是人人合一,天人合一。将“和合”文化之精神内涵融入绥化学院校园文化的现实土壤中,体现了绥化学院所倡导的“校内党群和谐,干群和谐、师生和谐”,“校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核心。可以说,我们所提倡的校园文化,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和合”文化精神,又赋予了地方高校特有的文化特色,与绥化学院的办学理念相融合。 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上,绥化学院领导班子合谋、合拍、合营、合力,绥化学院更是将“和合”精神渗入到校园的风气和氛围中,校徽、校歌、校训、老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都体现了和合的精神,构成了绥化学院校园文化的核心因素。学生进入这所学校就会不自觉地感染到这种人文精神,经过几年的学习、熏陶,浸润到他们的言行中,深入到他们的头脑和心灵,直至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它激励着一代代绥化学院青年学子,关注自身的和谐发展,追求社会、自然的和谐,最终将这种精神内化为崇高的道德。 (二)以“和合”的物质文化构建校园文化之形。校园物质环境就是一个积淀着学校历史、传统与文化的特殊之本,学生通过对它的解读与领悟,学会与他人、社会、历史、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把物质环境中隐含的客体精神转化为自己的主体情趣和自我感受,由自然的人过渡到文化的人,在不觉中完成自己的“文化化”过程。绥化学院通过建立“和合”广场,在校园内安放刻有“和合”、“和谐”字样的石头,在九思湖上建立感恩亭、忠孝廊等方式,通过其象征意义及人文景观特有的装饰作用,在无形中对学生们起着鼓舞和鞭策的作用,通过建立就业文化墙、寝室文化墙等系列文化展示,使大学生文明意识得以内化,心灵得以润泽,道德品质得以升华。做到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把大自然所赋予于人所能做到的一切都尽可能充分地用于人的和谐发展,做到使大自然为人服务”,“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达到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教育效果。 (三)以“和合”的行为文化铸就校园文化之为。校园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将以一种高尚的思想融入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当中去,它构成了师生特有的行为模式,形成一所学校学生所特有的行为文化。同时也使社会通过师生的行为形成对该校特有的价值认同,从而认可学校、认可学校的学生。在这种意义上说行为文化也是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大学自我展示的“文化名片”。绥化学院这些年来坚持的顶岗实习支教、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关爱残疾人、关爱大自然、校企合作等系列实践模块都是和合校园文化精神在大学生行为中的体现。通过这些活动将服务地方、服务社会,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理念渗透给了大学生,大学生也在亲身感受中体验和合文化的内涵,把理论知识与人生际遇、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将“和合”精神内化成自身的品质。促进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升华,从而主动地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健康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以“和合”的制度文化凸显校园文化之本。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规校纪、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公寓管理等各种规章制度。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实际上是把制度文化中的客观精神转化为学生个体的主观精神,使自然的人向文化人运动的过程,起到隐性课程的作用。绥化学院将以人为本,维护校园和谐,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作为制定各种制度的指导思想。把符合学校、社会需求,又促进学生品德养成、个性发展,作为制定规章制度的基本前提。制度规则合规、合法、合情、合理,制度的出台经过师生公认的程序,展开周密调查、发扬民主、广泛讨论等,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在制度的执行上,晓之以理、动之以